![文芳閣](/images/hot.png)
熱點聚集
本篇文章2014字,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
口口相傳”、“有口皆碑”一直以來都是所有品牌追求的結果——“好的口碑引起7次銷售,壞的口碑喪失30個客戶”,企業主深知“口碑”對于銷售的影響力,也因此尤為注重企業聲譽管理。
“網絡口碑營銷”這個詞很火,隨著互聯網的發展,中國的網絡口碑營銷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。“封殺王老吉”讓廣大的企業主看到了論壇營銷的威力,“汶川地震”讓“網絡民意”力量空前的高漲。
2.0時代——自媒體時代,網絡成為了信息溝通的主要途徑,也成為了可以自有發言的場所。原本在傳統媒體一統天下時只能在線下形成的“口碑傳播”在2.0時代的互聯網上也開始了作用。一次次的網絡危機讓企業主在2.0時代談“危”色變,網絡口碑營銷對于企業主來說不但意味著正面口碑引導,更重要的是意味著網絡口碑聲譽管理。
1、網絡口碑營銷是如何作用的?
互聯網越來越“社會化”,也越來越“關系化”。“六度空間”理論構建了一個宏偉的互聯網世界圖譜——我們能認識每一個人,和任何一個人發生“關系”,只要選擇對渠道。
因為這些“關系”的存在,也因為每一個人都在互聯網上可以“發聲”,都可以是“媒體”,因此互聯網世界似乎成為了“口碑營銷”最完美的場所——我們通過“個體”制造口碑,我們通過“關系”傳播口碑——網絡口碑營銷,“看上去很美”。
有一種說法,給被我們無限度放大的“網絡口碑營銷”潑了點冷水:“80%的口碑來自于線下,11%的口碑產生于IM即時通訊工具,只有8-9%的口碑產生自blog、bbs、sns等社會化網絡媒體平臺。”(來自美國WOMMA協會創始人)
仔細想想,我們確實或多或少都有像朋友推薦或勸阻使用某個品牌的經歷,并且,大多是在日常生活的聊天中,或者是通過即時通訊工具。我們更樂意與我們熟識的人去談論一個品牌,或者說,我們會在對某個人消費行為習慣有一定了解或判斷的基礎上,向他推薦我們認為適合他的品牌,而這個品牌基本上也是我們自己喜愛或者是不排斥的品牌。
大部分的品牌推薦產生在熟人之間,我們很難想象我們會像一個不太認識的人去推薦品牌,除非我們是促銷員。
思考這些線下口碑的產生條件,對于我們做網絡口碑營銷其實很有幫助。在諸多我們能夠看到的成功網絡口碑營銷案例中,我們不難發現他其實多少都是符合線下口碑產生規律的。
“意見領袖”往往能夠引起更多的關注,并成為口碑傳播的中心,更便于口碑營銷的推進。我們多少有一些 “偶像崇拜”心理,我們有意無意的模仿偶像的言行舉止,不論是大眾偶像或者我們身邊的“個人偶像”。我們會更加相信權威人士的推薦,如果我們認為這個人在某個領域懂得比自己更多。
行業產品的口碑更多的產生自垂直社區。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圈群里,而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圈群之間是割裂的——我們不太會和同事聊愛情,不會和吃喝玩樂的朋友聊工作……我們每一個關系圈因為某種共同“關系”而建立,我們依照這種“關系”去開展話題。也因此,車友們聊車,媽媽們聊寶寶,女人們聊化妝……——垂直社區因為某種“關系”而建立,并且不停的創造著和這種“關系”基礎相關的口碑
人們或許會拒絕專業,但人們永遠不會拒絕娛樂。有些笑話會一傳十、十傳百,每個人幾乎都有娛樂需求。當我們試圖尋找共同話題的時候,“笑話”成為了我們促進彼此關系感情的工具。在互聯網上,我們把一些具備圈群穿透力的信息叫做“病毒”。病毒侵襲所有人,穿透所有圈群,感染所有人。于是開心網流行起來,于是“兔斯基”無處不在,于是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”無人不知。病毒營銷,成為了幾乎屢試不爽的營銷手段,唯一要解決的,只剩下了如何將品牌信息做良好的結合。